叮bd半岛体育咚是你的吉锦呀丨第68期
发布时间:2024-04-30 08:56:11

  ●吉林大学召开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会 聚焦人才类项目申报

  ●吉林大学代表队获2020年国际遗传工程机器(IGEM)大赛金奖和单项奖

叮bd半岛体育咚是你的吉锦呀丨第68期

  ●吉林大学唐敖庆理科试验班、匡亚明文史试验班演出师生原创音乐剧《霸王别姬》

  ●“思想·理论·人生:100讲”:吉林大学举办学习“四史”专题教育讲座(第四讲)

  ●吉林大学举行学习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培训会暨落实工作推进会

  ●校领导带队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进行规划工作专题调研

  2020年12月8日,吉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韩俊到吉林大学调研。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部署bd半岛体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始终坚持“四个面向”,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打造创新型经济体系,切实把科教优势转化为振兴发展优势,为吉林“十四五”实现新突破提供强劲动力。

  在吉林大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韩俊要求多出研究成果、多实现就地转化,助力吉林产业转型升级。

  调研期间,韩俊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部门单位汇报。在肯定工作后,他强调:

  二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种子、黑土地保护、汽车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

  三要加快科技成果在吉转化。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提高成果转化率。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

  四要持续深化省院合作。完善与中国科学院等常态化合作机制,推动合作项目尽快突破,助推汽车等重点产业发展。

  五要构建人才支撑体系。打通人才培育引进渠道,设置事业平台,鼓励创新创业,把更多人才引进吉林、留在吉林。深化教育改革发展,加快“双一流”“双特色”建设,充分激发教育发展活力。

  近日,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应邀出席由甘肃省教育厅和兰州大学主办的2020“一带一路”高校联盟论坛。论坛以“后疫情时代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新模式探索”为主题,通过线上会议平台于“云端”举办。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代表论坛举办方,东北大学副校长孙雷代表“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沈阳分盟分别作开幕式致辞。甘肃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海燕主持论坛开幕式。张希作了题为“吉林大学研学融合一体化人才培养实践”的主题报告。

  张希从研学融合一体化人才培养理论入手,分享了吉林大学在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原创研究和高压领域跨学科研究的过程中推动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成功案例,回顾了学校在全球合作网络支撑下开展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特别是吉速方程式车队和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而启动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实践等。在谈到国际小行星委员会将编号为218914号小行星命名为“唐敖庆星”,以表彰和纪念唐敖庆教授的精神和贡献时,张希回顾了唐敖庆教授在教书育人、人才培养领域的卓著贡献与思想精髓。他表示,学校始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将有效推动研学融合实践,进而推动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一流人才培养,惠及人类命运共同体。

  来自阿塞拜疆、澳大利亚、白俄罗斯、波兰、俄罗斯、菲律宾、哈萨克斯坦、韩国、吉尔吉斯斯坦、马来西亚、美国、日本、塞浦路斯、乌克兰、意大利、英国16个国家的27所国外高校和国内32所高校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就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国家高等教育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

  2020年12月3日,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吉林大学举行研究生教育教学督导工作座谈会。会前,督学委员以“如何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发挥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为主题,开展全校范围的一线调研。会上,督学委员代表汇报了此次调研成果,并就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校长张希参加会议并讲话,座谈会由研究生院院长孙俊奇主持。

  张希在讲话中指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一个包括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导师队伍水平、严格培养质量过程管理、加强条件资源保障等内容的系统工程。多年来,吉林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全校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即将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关键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他希望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督导和评价制度;全体督学积极开展科学督导、规范督导,提升全面督导与专项督导工作;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以督导问题为导向,进一步梳理和改进研究生教育教学各环节中的短板,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张希强调,课程建设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学生通往研究生不同培养阶段的桥梁。我们要不断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实施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加强高质量教材建设。他希望每一个学科方向都有一两门需要学生花一番功夫才能弄懂学通的金课,每一个学科都建设一两门高质量的英文讲授的专业课程或双语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外语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并为后疫情时代学校更好地开展国际交流打下基础。研究生课程设置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保障研究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和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

  他指出,与本科教学不同,研究生课堂教学传授的重点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创造知识的方法。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导师要定期组织课题组会,听取学生阶段性的工作汇报,对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另外,还可以组织文献报告会、读书会,安排学生参加校内外的相关研讨班,以丰富他们的学术视野。要经常组织研究生导师交流讨论会,为导师们提供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学习“师父领进门”的技巧,交流因材施教的经验。他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加快研究生课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为师生提供便捷的交流互动平台,提升研究生教务管理效率。

  会上,学校教育教学督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孙正聿,副主任委员迟宝荣,委员曾凡勤、胡成全、郑午,行政学院、数学学院、仪器与电器工程学院研究生教育教学督导组组长许玉镇、张然、嵇艳鞠等分别发言,对学校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学校教育教学督导委员会全体成员,校长办公室、研究生院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分管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副院长、学院教育教学督导组代表,研究生公共课教学单位负责人等参加会议。

  2020年12月14日、16日,吉林大学原创音乐舞蹈史诗《吉人天下》晚会分两场在中心校区鼎新大讲堂举行。校领导姜治莹、张希、冯正玉、王利锋、边铁、蔡立东,学校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2020级部分新生观看演出。

  原创音乐舞蹈史诗《吉人天下》展现了吉林大学70余载的奋进历程。演出由《烽火兴学》《崛起北疆》《六弦同歌》《屹立东方》四个篇章组成,以时间为序,通过合唱、舞蹈、舞台剧等形式于光影间重现学校栉风沐雨、弦歌不辍的奋斗史和辉煌史,以时代讲述历史,以青春对话青春,歌颂了一代代吉大人在白山黑水间求学以报国、坚志而勇为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慷慨激昂的合唱《吉大赋》拉开了第一篇章《烽火兴学》的序幕,精彩的舞台表演以珍贵的影像资料播放为背景,带领观众回顾了吉林大学艰苦卓绝、砥砺奋进的发展历程。《松花江上》《初心·1946》《歌唱祖国》表现了吉林大学前身——东北行政学院成立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建校前辈们兴学强国的初心与使命,场面气势恢宏,令人心潮澎湃。

  第二篇章《崛起北疆》生动还原了1945-1965年间一批巨星儒硕云集东北的历史情景。他们以鞠躬尽瘁的爱国之心、赤诚无悔的教育信念、坚韧不拔的意志共同开创吉大发展的新局面,使吉林大学在艰苦条件下崛起于祖国的北疆。《先生向北》和《群贤毕至》以真实人物为原型,再现吉大先贤精勤耕耘、勇于开拓的品质。《芳华》还原了1977级校友回校的场景,传递了吉大学子忠于理想、立志报国的情怀。

  第三篇章《六弦同歌》展现了吉大六校合一的伟大历程和兼容并蓄的精神面貌。《凝心聚力》的演员身穿代表老六校学科特色的服装,在充满回忆的校歌、视频中再现老六校辉煌的发展历程。《我们来了》以新生报到时的诸多温馨场景表现出吉大的胸怀和吉大人的风采。舞蹈《河清海晏》以学校清湖、晏湖两湖的湖水、荷花、天鹅等为演绎对象,通过优美的舞姿和轻柔的旋律意象化地展现出吉大“河清海晏”的育人环境和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寓意学校蓬勃发展。

  第四篇章《屹立东方》表现了学校秉承“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和“人比山高,脚比路长”的品质,各项事业都取得巨大的进步。《第一课》通过模拟第一节课的形式来讲述吉大特色学科的发展实绩。《疫路同心》和《龙耀东方》是根据今年吉大驰援武汉抗疫医疗队的事迹增设的节目,在真实感人的情景剧中展现出学校医务工作者勇于担当、无私奉献、为国为民的精神。一首《吉人天下》曲词激昂、声彻九霄,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赢得在场观众阵阵掌声。

  化学学院2019级本科生冯婧怡表示,作为一名化学学院的学生,当她看见唐敖庆爷爷、蔡馏生爷爷克服重重困难建立吉大化学系时,她感受到一代化学人的精神与内涵,“在了解吉大历史、聆听吉大故事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作为吉大人的骄傲与自豪,我将继续秉承吉大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建设祖国,回报母校!”

  建设工程学院2020级新生孙照钧说:“作为合唱团的一员,在演出过程中我的大学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也让我对学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我要真诚地表白吉大、大学生艺术团和春之声合唱团,你们在我的人生履历中书写了浓重绚烂的一笔!”

  2020年12月7日,吉林大学举行第十三届博士生学术论坛开幕式。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张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陈学思,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韩宇鸿,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冯正玉、副校长蔡立东等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冯正玉主持。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吴佳睿,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研究生、吉林大学2016届化学学院本科生曹博成作为学生代表分别在论坛上发言。

  韩宇鸿在致辞中对吉林大学多年来持续提升和加强研究生培养教育工作,积极为广大博士研究生搭建思想碰撞和交流合作的良好平台给予高度评价。他希望广大博士研究生不断努力学习、提升科研能力,早日成为建设科技强国的栋梁之才。

  开幕式上举行了吉林大学双聘院士聘任仪式。蔡立东宣读双聘院士聘任决定;张希为陈学思佩戴吉林大学校徽并颁发聘书。

  论坛活动上,张希作了《科学思维与科技写作》专题报告。他结合从事科学研究以及担任科技期刊编审的经历,讲授了撰写科学论文的基本方法和需要着重注意的细节。他强调,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拓宽人类认知的边界,解决重要的问题,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写作相对于解决重要的科学问题是第二位的,如果解决了重要问题,写作也变得容易。论文是基础研究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不“唯论文”不是不要论文,是需要高质量的论文。他建议学生们先撰写提纲,同导师反复讨论达成共识后再开始撰写论文,这样往往会事半功倍。在科技论文写作中,“一张图胜似一千字”,这意味着要反复分析和整理数据,尽可能把数据以清晰紧凑而美观的图表来表示。研究结果初具雏形时就应开始构思文章,因为写文章的过程是重新审视逻辑和论据的过程,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弥补文章的漏洞。他还提醒大家,署名不是荣誉,而意味着责任。作者署名一定要有实质性的贡献,包括提出想法、设计实验、解释数据、撰写和修改论文等等。

  陈学思以《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及其应用》为题作报告,介绍了科研团队围绕国家需求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并实现相关技术产业升级,在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生物可降解医用高分子材料、聚氨基酸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与应用等方面的前沿科研情况。

  据了解,在本届吉林大学博士生国际学术论坛活动中,经济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化学学院、新能源与环境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研究生培养单位围绕科学前沿和国家社会治理热点举办了数十场分论坛活动。来自全国有关重点高校、科研单位、高新技术企业及政府部门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在论坛上同广大博士研究生和教师交流研讨,讨论研究方向、展示学术和产业转化成果、分享科研工作经验,在线上和线下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的学术盛宴。同学们反响热烈,以投稿论文、聆听报告、自由研讨等方式积极参与到论坛活动中,广泛激发了科研热情、启迪了科学思维、培养和增强了学术创新能力。

  研究生院、化学学院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人,校内十余家研究生培养单位的500余名博士研究生等参加了论坛活动。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7所高校的博士研究生代表通过网络在线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会 聚焦人才类项目申报

  2020年12月9日,吉林大学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类项目申报说明会在鼎新图书馆举行。校长张希参加会议。会议由科研院院长周强主持。

  张希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对科研工作意义的理解。他指出,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解决重要的问题,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杰青”“优青”等不是人才“帽子”,而是支持青年学者独立开展创新研究的科研项目,目的是让他们成为优秀的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张希强调,学校要紧跟“十四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发展布局和科研重点方向,优化科技创新体系,深化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科研氛围和学术生态。他要求学校科研工作者秉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坚持“四个面向”,以较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进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学校发展。

  2020年12月14日上午,校党委书记姜治莹在鼎新楼会见了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永安一行。双方表示要发挥各自所长,推进更多领域、更深层次的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姜治莹代表学校对王永安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表示,陕西师范大学位于古都西安,被誉为“教师的摇篮”,与吉林大学合作交流密切。吉林大学原纪委书记李忠军同志到陕西师范大学任职,为两校进一步深化合作交流奠定了坚实基础。姜治莹介绍了学校多校区超大规模办学,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内部治理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编制等情况。他希望,双方不断推进合作,发挥各自所长,实现优势互补,探索多样校际合作形式,携手为高等教育和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陕西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袁一芳,纪委副书记孙伟,党委学工部部长蒋毓新;吉林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蔡莉,党委办公室、纪委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学生工作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活动。

  2020年12月10日晚,吉林大学无机超分子楼圆形报告厅热潮涌动,座无虚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校长张希结合多年教学和科研工作经历,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化学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为主题,为化学学院学生上了一堂鼓舞士气、振奋人心的思政课。

  “为开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习多次到地方和基层深入调研,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党委书记姜治莹和我受邀到教育部,征求我们对科技教育方面的意见,从我们看到的征求意见稿到正式发表的文件,两者有非常大的差别,这反映出我们党很注重专家的意见、群众的智慧,反映了我们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势。”张希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的背景讲起,列举了“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并重点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这一目标进行解读。

  张希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重要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把绿色发展纳入新发展理念,把污染防治纳入三大攻坚战,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具体方案,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张希以广阔的视野为师生讲授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内在逻辑,指出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必要性。他列举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展理念的演化,分析了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告诉同学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他介绍了2013年以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就的情况分析,告诉同学们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可以同向而行。这是一个发展路径选择的问题,而要保证正确的发展路径,需要强化全民的绿色发展理念,同时要有法律法规的制约和保障。

  “面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家发展需求,化学工作者应该承担什么义务和责任?”张希以一名化学科学家的视角,从温室效应、能源结构、材料循环利用等方面畅谈了学习体会。他告诉同学们,我国森林覆盖率的变化充分反映了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成果;不可忽视温室效应的积极意义,同时要警惕温室效应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影响;既要开源,又要节流,多种能源结构并举,不断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他鼓励同学们加强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替代材料和产品的科学研究,如可再生塑料、可再生橡胶、可再生纤维及可再生高性能材料等等,这里与无限的创造空间,这是化学工作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氮气和氧气是温室气体吗?为什么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水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有多大?如何平衡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如何实现高分子材料的可循环再生?”课上,张希不时抛出问题,让同学们现场回答,并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尊重自然是一种崇高之情、顺应自然是一种敬畏之心、保护自然是一种反哺之行。”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阐释、生动典型的案例,张希的解读让同学们对“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既有全方面理解,又有重点把握。张希强调,化学的灵魂在于创造,创造新的分子,创造新的结构,化学的魅力在于变化,出神入化,变化无穷。希望同学们珍惜在校时光,既学习知识,又提升能力,为绿色转型提供科技支撑,承担起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责任。

  “这堂思政课令我收获满满!今后我要更加自觉地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好大学之路、人生之路,用一名化学人的青春书写无愧时代的华章!”化学学院2019级本科生陈明洋说。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石瑛听课后感触良多。她表示,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将带着使命学习好、研究好、阐释好、讲授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及时把《建议》中的最新精神融入思政课,并结合青年学生特点创新教学方法,真正让全会精神入脑入心,全面推进全会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

  bd半岛体育

  2020年12月11日,吉林大学召开2020年本科招生宣传工作总结大会。校长张希在会上致辞。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利锋主持。

  张希在讲话中代表学校,代表姜治莹书记,向为本科生招生宣传工作付出辛劳的师生和校友表示感谢,向受到表彰的集体和个人表示祝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学校本科生招生宣传工作队伍积极发挥网络平台优势,开展在线招生宣传,为做好本科生招生工作发挥重要积极作用,张希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扬。他指出,招生是为国选才,选天下英才而育之,是神圣而崇高的使命,也是高校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和担当。本科招生宣传的直接目标是处于紧张学习和备考状态的在校高中生,基于学习和生活中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高中教师和家长往往会对学生的报考选择产生重要影响。这就要求招生宣传要明确对象,选择适合于学生、老师、家长的方式开展工作。学校的招生宣传工作要对学校负责,也要对考生负责,要充分介绍学校的发展优势,也要实事求是;既要招收优质生源,助力学校的“双一流”建设,也要真心地为学生的发展考虑。对于招生和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要准确把握,解释详实。在具体的招生工作中,既要严守纪律,也要在政策范围内积极为优秀学生争取机会。这需要参与招生宣传的老师们有一颗为国储才的公心。

  张希强调,宣传是要让人了解学校的学科优势,了解学校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体系,了解校园的基础建设和生活条件,等等。让学生和家长们因了解而认同,因认同而选择。招生宣传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一方面要有系统的组织,系统的策划;另一方面更是要求学校各相关部门凝心聚力,系统性地做好学校的各项建设工作。我们要始终不忘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用先进的办学理念,一流的科研平台,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备的校园基础建设,吸引高端人才和优质生源来校工作和学习。

  王利锋在会上强调,各学院要把招生宣传工作作为学院重点工作、赋予重要地位;相关职能部门要不断拓展和创新招生宣传工作模式,集中优势资源、加强顶层规划,在数据建设、信息交流、战略研究和工作指导上,为各学院提供支持,做好服务保障。

  总结大会上,法学院党委书记周春国、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杨宝泉作为本科生招生宣传工作优秀组织单位代表分别作经验报告。高等教育研究所任增元教授作为本科招生宣传工作优秀宣传教师代表作经验分享。本科招生宣传志愿者协会宣传部部长、地球科学学院2018级本科生李玉晟,吉林大学北京校友会地学分会副秘书长、原环境与资源学院2008届毕业生刘军林在会上先后发言。

  来自北京、广西、湖南、江西、河南、湖北、重庆、安徽等省(直辖市)及西安市的吉林大学校友组织负责人,学校招生宣传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负责本科生招生宣传工作相关负责人及宣传团队成员代表,学校本科招生宣传教授宣讲团成员代表,本科招生宣传志愿者协会学生代表参加了会议。

  据悉,2020年,吉林大学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积极谋划对策,创新宣传方式,持续推进开展本科生招生宣传工作。在高考录取工作中,共录取本科生10213人,分别来自全国31个省份的2733所中学。其中,录取分数超一本线分以上的学生人数占录取总人数的55.68%,同比提高了5.55%,理工、文史类录取位次在大部分省份均得到一定程度提高,本科生招生生源质量实现稳中有升。

  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推动思政工作体系建设。2020年12月11日上午,以“新时代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大学生培养”为主题的吉林大学辅导员工作座谈会在中心校区鼎新楼会议室举行。校党委书记姜治莹参加座谈并讲话。姜治莹强调,辅导员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用真心、耐心、爱心、细心为学生服务,守好思想政治工作主阵地、主战场,真正做到不负初心、不负前人、不负使命。座谈会由校党委副书记冯正玉主持。

  座谈会上,文学院刘卓,经济学院赵勇,数学学院范庆文,物理学院杨讴菡,机械与航空航天学院郑福胜,通信工程学院柴华,临床医学院王晓荣,白求恩第三医院李旭东等8位学院分管本科生工作的副书记代表围绕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培养、管理与服务、常态化疫情防控、突发事件处理、学生心理疏导等主题进行工作汇报交流,分享重点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参会辅导员代表踊跃发言,分别就开展好本职工作,鼓励、引导、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不断提升工作能力等谈体会、谈做法、谈经验。

  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姜治莹代表学校党委和张希校长向为学校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执着坚守辅导员岗位的同志们致以诚挚问候,对学生工作近年来取得的良好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殷切希望。姜治莹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来抓。吉林大学是我们党坚定的红色阵地,思政工作基础扎实、成效显著,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和优势。

  姜治莹表示,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吉林大学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希望大家登高望远,用科学的思维谋划工作,牢牢把握教育、管理、服务三个关键点,立足学校实际,打造具有吉大特色的育人品牌。姜治莹要求,一是要聚焦总要求,提高站位,准确把握时代使命。要守望初心、在厘清历史中增强制度自信;要勇担使命,在改革发展中把握时代责任;要立足校情、在守正创新中始终坚毅前行。二是要聚焦“双一流”,明晰定位,不断丰富工作内涵。教育上要突出“精神铸魂”,管理上要突出“以人为本”,服务上要突出“科学精准”。三是要聚焦新本领,找准点位,切实加强队伍建设。要强化科学管理,强化素质提升,做到“让优秀的人培养优秀的人”,做到“育人先育己,育己先立德”。

  党委办公室、党委学生工作部、人力资源处、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团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交流。

  11.吉林大学代表队获2020年国际遗传工程机器(IGEM)大赛金奖和单项奖

  2020Jilin_China由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数学学院等学院的18名本科生,和指导教师于湘晖教授、陈妍教授、侯阿澧副教授、詹杨副教授和谷铁军高级工程师组成。由于疫情原因,按惯例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的Giant Jamboree改为线年,Jilin_China的参赛题目为“IGAME”,一款以合成生物学为基础设计的小游戏。“IGAME”模拟一种简单的竞争关系,对丰富和发展菌落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同时也为模拟群落的时空演化提供了新思路,该项目的实施展示了合成生物学在开发基于生命系统的游戏方面的潜力。

  IGEM竞赛是一个综合性的学术竞赛,涉及学科多,赛事准备复杂,备赛时间长。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较为严重时,全队采取在线培训、学习和讨论,开展头脑风暴、问卷调查、咨询和采访等一系列活动,在6月份完成实验设计和质粒合成的起始工作。受疫情影响,参赛学生无法按时返校开展工作,为确保备赛的正常开展,教务处、生命科学学院和学校各级部门积极协调,使第一梯队的队员提前返校,及时开展实验,获得了第一批实验数据。

  据悉,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始于2003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主办,是合成生物学领域一年一度的国际性大学生顶级学术竞赛。2020年,全球共有249支队伍参赛。IGEM参赛者以天然生物系统为基础,通过构建和组装标准化生物元件,尝试对天然生物系统进行高效、可靠和精准的改造,进而设计全新的人工生物系统。2005年IGEM发展成为国际赛事,参赛队伍数和参赛人数不断创新高,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合成生物学竞赛。

  近日,科技部、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发布2020年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的通知》,吉林大学在此次考核评估中因“管理制度规范,科研仪器设备运行使用效率高,对外开放共享成效明显”,考核结果为优秀。本次考核共有25个部门356家单位参加,其中有8所高校考核结果为优秀,吉林大学位列第三。

  大型科研仪器是高校“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利器。近年来,吉林大学不断健全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和效益评价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促进开放共享的激励引导机制及奖惩办法,并通过公共平台和信息化建设,推动科研设施和仪器的集约化管理,大幅度提升了设备使用能力和管理水平。广大师生对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认识显著提高,开放共享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和效益逐年提高。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重大突发事件的智能决策情报体系研究”项目围绕重大突发事件智能决策信息体系的基本理论、知识库构建、态势感知、智能协同决策和应用实践四个具体问题开展研究,是响应习“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号召,对总体国家安全观下应急管理体系的一次反思与重要补充。

  音乐剧《霸王别姬》是唐匡班音乐选修课艺术实践环节,是继2018级唐敖庆理科试验班选修课《音乐欣赏与实践》音乐剧《蝶》展演后的第二部师生原创作品。2020年春季学期线上直播课教学结课后,根据学生们对艺术实践的强烈需求,主讲教师刘哲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面向全班学生精心量身打造的又一部原创音乐剧。

  本学期开始,师生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发声、演唱、演奏、舞蹈、形体、台词、舞台表演、录音等实践训练,学生们体验了从创意到写剧本、排练、合成、演出的全过程。在刘哲的统筹指导下,由2019级匡亚明文史试验班学生徐子祺、唐敖庆化学方向学生陶栋伟、2018级唐敖庆化学方向学生白子贤共同完成剧本编写,师生共同完成舞美、灯光、服装、道具、原创音乐等全部设计与创作。整部音乐剧透过历史展现人性,以中国“剑”贯穿始终,学生们在其中体会到志向、力量、责任、担当、勇敢、才干、抱负等关于“剑”的文化内涵,通过音乐、舞蹈、器乐、朗诵、台词等刻画出不同人物的性格。音乐剧分为凯旋归来、再次出征、楚歌别姬三幕,学生们在其中展现了小号、战鼓、手风琴、长笛、琵琶、口琴、吉他、钢琴等多种器乐的演奏,通过剧中人物性格的刻画,锤炼学生参与艺术舞台实践的表达力,展现学校文理试验班学生的优秀才华,现场观众反响热烈。

  2019级匡亚明文史试验班刘博闻同学演出后感言:“这门课的主旋律是‘成长’,在磨练中成长、在团结中成长、在努力中成长、在音乐中成长;在成长中,我们感悟精益求精,感悟创造;在感悟中,我们体验人生,精美的瞬间在我们心中成为永恒。”

  韩喜平从了解、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开始,围绕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原因、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的经验启示四部分,将一部气势恢宏的改革开放史全面清晰地呈现在师生面前。当谈到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时,他表示,通过40年的不懈努力,中华民族迎来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40多年来,改革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和最壮丽的气象。

  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部门、学院负责同志,各学院学生代表聆听讲座。

  一个个催人奋进的事例,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故事。在答辩会现场,20名十佳候选班级负责人围绕班级建设、活动开展、学习学术和社会实践等方面情况进行汇报。参加答辩的20名十佳大学生候选人从学习成绩、科研成果和所获荣誉等方面进行陈述。参加自强自立大学生答辩的20名候选人用亲身经历讲述着一个个不平凡的成长成才故事。大家纷纷表示,学校、老师和同学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他们坚定了理想信念,明确了奋斗目标,今后会更加努力,用更优异的成绩和更多成果来回报。

  此次终评会邀请了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建筑大学、长春师范大学、长春工程学院、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吉大公共外交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华社、新华网、中国吉林网等单位代表,学生代表和校内相关职能部门担任评委。

  据悉,参加吉林大学2020年十佳班级、十佳大学生、自强自立大学生终评答辩会的候选班级和候选人严格按照答辩顺序答辩,候选班级和候选人根据《吉林大学十佳班级评选办法》《吉林大学十佳大学生评选办法》和《吉林大学自强自立大学生评选办法》及初审答辩确定。经学院申报、学生申请、学院推荐、资格审查、初评答辩及全校公示,共确定20个班级为候选班级,20人为十佳大学生候选人,20人为自强自立大学生候选人。

  吉林大学积极响应《关于举办2020年吉林省“吉人梦想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通知》要求,2020年9月16日-10月31日举办了2020年“吉人梦想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校选赛,并积极评审推荐优秀学子和作品参加省晋级赛。

  吉林省“吉人梦想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由吉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办,全省49所高校的7801名学子报名参加,共有249名选手入围省决赛。决赛中选手们分别进行《职业认知》汇报答辩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主题演讲,角逐出一、二、三等奖。

  程钺详细介绍了党章的发展历程,讲述了什么是“四史”、学习“四史”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四史”的方法,并结合黄大年、蒋筑英、钟南山等优秀员的先进事迹,鼓舞青年一代要肩负时代责任,高扬理想风帆,静下心来刻苦学习、钻研知识。他讲解了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时期的中国精神,希望同学们用中国精神来涵养化育精神世界,做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

  通过此次学习,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不仅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的来之不易、新中国的来之不易,更深化了爱国主义情感,坚定了理想信念。

  曹冬梅围绕中国的建设发展、科学对待党的历史、坚持中国的领导等方面回顾了中国99年的光辉历程。她向同学们推荐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一书,希望同学们以史为鉴,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

  党委学生工作部、中心校区2019级“星火燎原”计划发展对象、中心校区各学院学生党员代表聆听讲座。

  蔡立东在培训中围绕“为什么改”“改什么”和“怎么改”三个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必须回答的根本性问题,结合吉林大学教育评价的历史和现状,详细解读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关于“为什么改”,蔡立东指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高等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尽管以往高等教育评价改革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但在立德树人和知识创新两个方面仍存在不足,不能满足当前高等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的实际需求。学校必须明晰问题意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深化教育评价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创新型教师队伍,强化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师资保障。

  关于“改什么”,蔡立东强调,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任务是破除“五唯”顽瘴痼疾,高校教育评价改革的最核心任务要做到两个“破”和对应的两个“立”。一是要破除轻教学、轻育人的现象,确立潜心教学、全心育人导向的评价;二是要破除唯论文、唯SCI至上的现象,确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结合学校实施“匡亚明/唐敖庆学者”人才发展体系改革的具体实例。蔡立东指出,学校要以破除唯SCI及相关指标至上为改革的关键点和切入点,针对多层次、多维度、差异化、个性化的不同人才,分类设置评价指标和体系,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从根本上扭转教育评价存在的导向不合理、方法不科学等问题。

  关于“怎么改”,蔡立东指出,学校要提高政治站位,将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作为学校践行“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要按照教育部的工作部署和要求,从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出发,贯彻落实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和改革任务。学校各部门针对总体方案提出的一系列不得、禁止等事项,对规章制度做一次全面清理,坚决把与方案精神不一致的各种做法、规定一律改过来。在全面清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具体改革工作清单,明确改什么、怎么改、时间点、责任人,及时报送教育部。学校要坚持多措并举,着眼学校事业发展的长远利益,持续综合推进落实各项改革任务。

  蔡立东在总结讲话中代表张希校长对深化学校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提出总体要求:各相关单位要切实增强落实改革任务的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立足吉林大学发展实际,回答好“改什么”和“怎么改”的问题,做到强化问题导向抓落实、强化目标导向抓落实、强化结果导向抓落实,在解决制约学校改革发展根本性问题的基础上,向既定的改革目标迈进,通过每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为更远大的发展目标夯实基础,逐步完善符合吉大实际、凸显吉大优势、具备吉大特点的教育评价体制机制,为师生成长和价值成就提供更好的机会和平台,全面实现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校长办公室、发展规划处、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教务处、科研院、社会科学处、人力资源处(党委教师工作部)、人才工作办公室、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财务处、政策与法规办公室、校友和基金工作办公室、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国际教育学院、自然科学学报编辑部、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工会、团委、艺术学院、体育学院等学校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

  为科学编制学校“十四五”规划,统筹推进学校“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和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2020年12月8-10日,吉林大学副校长赵宏伟带领校长办公室、发展规划处、研究生院、教务处、科研院、人力资源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大数据和网络管理中心、考古学院、数学学院、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相关负责同志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进行专题调研学习。

  2020年12月9日上午,调研组来到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希勤,清华大学信息化技术中心、发展规划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调研会。王希勤代表清华大学向吉林大学调研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了清华大学近十年来综合改革的思路、举措、成效和清华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情况。清华大学信息化技术中心党委书记,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发展规划处相关负责人分别围绕学校信息化建设、全球化战略、发展规划和“双一流”建设等方面介绍了历史沿革和工作情况。

  会上,赵宏伟与发展规划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等部门负责同志,围绕“十四五”规划、“双一流”建设、资源配置、机构改革和师资队伍改革建设等内容与清华大学进行沟通交流,双方就两校开展务实合作进行讨论。

  2020年12月9日下午,调研组来到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龚旗煌,北京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政策法规研究室、人事部、科学研究部、教务部、研究生院、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考古文博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等单位负责同志接待了调研组一行,双方在英杰交流中心第二会议室进行座谈交流。北京大学政策法规研究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其他职能部门、院系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北京大学“十四五”规划编制、学科规划与“双一流”建设、全球化战略、信息化建设、人员聘用与管理措施、一流学科建设等工作情况。

  吉林大学调研组围绕“智慧北航”信息化建设等举措做法进行深入研讨,就下一步两校的“双一流”建设、“十四五”规划、国际化战略规划实施等进行深入交流。

  此次比赛旨在响应“全民阅读”号召,打造书香校园,激发全校同学诵读经典的热情。活动共收到参赛作品172份,共有20组选手入围决赛。选手们通过精彩的作品,表达了对祖国、家乡、志愿军战士、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和对亲人深深的爱。经过激烈角逐,新闻与传播学院张儒硕同学获一等奖,孙童楷等3名同学获二等奖,李坤淏等10名名同学获三等奖,冯博等22名同学获优秀奖。

  2020年12月11日,“共抗疫情,爱国力行”吉大抗疫故事宣讲系列活动第五场报告会在吉林大学南湖校区图书馆四楼报告厅举行。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吉林省支援武汉第二批危重症救治组医疗组组长王珂,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白求恩第三医院第二批援武汉医疗队队员司道远结合各自抗疫经历、切身感悟作宣讲报告。

  王珂以“做有为之人,盛世共襄,与国同振”为题,回顾了56天里支援武汉的难忘经历。她讲述了吉林省第二批危重症医疗队克服重重困难,将其负责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68位患者治愈康复的故事。谈到去前线的初衷,她说:“这是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正是这份担当,让王珂带领全组全力以赴开展高效、专业救治。报告最后,王珂寄语同学们要“心怀祖国、放眼天下”,引发热烈掌声。

  司道远以大量照片再现抗疫时期的感人画面,在场师生深受感染,不时热泪盈眶。他在报告中表示,处在战“疫”一线的中国对疫情迅速、有力的应对措施充分体现了国家以人为本的大国担当。疫情中后期,他从自身专业领域出发与同济医院合作,取得相关的研究成果对指导患者危险分层及分级救治起到重要作用。“家的距离,是武汉前线到长春故里,是横跨半个中国白求恩精神的延续”,抗疫精神已成为司道远一生难以磨灭的记忆。